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科研基地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来源: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基地依托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科技部2009年认定的第四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科外字〔2009〕206号)。基地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优势病种为切入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方法,搭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国际合作研究平台,解决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评价的关键问题。

基地主要开展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心身疾病等优势病种的基础、临床和创新中药研发合作研究,探索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科学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快创新中药的研发,推动中医药的国际推广与临床应用。

基地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巴西等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科技合作。围绕“脑”“心”“肝”“癌”四个概念展开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包括:(1)创立“毒损脑络”病机学说,构建中风病“病证结合”诊疗评价体系;针对中风病防治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揭示脑血管病证候演变规律及中医药干预时机。应邀加盟英国AD学会牵头19国95人共识研究组,制订最新《血管性认知损害分类共识》和《血管性认知损害标准化诊断指南》,应邀牵头协和、301、北医等全国57家医院65名专家,制订指南。(2)创新脏象和证候理论研究模式,揭示了“肝主疏泄”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首次提出了疏肝治法临床精准应用的诊疗模式,确定疏肝治法治疗心理应激性疾病疗效确切。相关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3)创立三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搭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首次提出益气温阳活血解毒防治慢性心衰新治法,并揭示其作用机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一等奖1项;完成重大新药创制---芪参颗粒的研究并转化。(4)首次提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综合疗效评价模式,开创具有中医药特点的循证医学研究模式,建立国际领先的中医药现代临床评价体系,制定临床指南14项。

机构负责人:王庆国

联系人:李长香

邮箱:changxiang1202@163.com

电话:010-64286727/1336612055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1号北京中医药大学逸夫科研楼5层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