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科研基地

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

来源: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信息工程重点研究室自1992年起步,于2008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立项。研究室以构建中药信息工程理论和技术体系为使命,推进其工程应用,促进新时期中药信息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以中药数字化为基础,以中药AI为主体的中药智能分析、中药智能设计、中药智能制造、中药智能检测和中药智能控制为一体的中药信息工程技术体系。乔延江教授任研究室主任,与王耘研究员、史新元教授、张燕玲研究员、吴志生研究员、徐冰副教授、李楠副研究员、王石峰博士、戚武振博士和乔连生博士组成交叉学科研究队伍。研究室培养岐黄学者1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国家优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北京市优秀知识分子1名,北京市青年榜样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3名。

主要成果:(1)形成数据科学驱动的中药学研究模式。集成中药基础和应用数据,发展和建设了中药系列数据库,形成中药数据库集群。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建模和系统优化技术,形成了数据科学驱动的中药学研究模式和中药智能分析框架,建立了以数据科学为代表的课程体系。

(2)继承与发展药性理论,建立中药智能设计系统。聚焦中药物质基础发现和中药药性理论、配伍理论的科学阐释,发现中药药性是中药功效多维度属性的系统表达,揭示了药性与功效具有化学物质基础、生物学机制的一致性,提出中药药性是中医临床的药效学。建立了药性辨识与检测技术,发展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中药智能设计方法和系统,研发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大健康产品。

(3)发展中药制剂智能设计和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体系。从微观、介观、宏观多尺度模拟和分析中药多元体系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揭示中药药辅合一的科学内涵。将设计科学与制造科学结合,对辅料物性参数进行系统研究,建立iTCM物料数据库,基于药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创建中药制剂智能设计系统,形成中药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

(4)发展中药生产过程智能检测与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围绕中药质量设计、中药制药过程控制,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工智能感官技术和信息融合技术等,开展中药制药过程的智能检测、中药质量信息感知、中药过程系统工程,形成了中药关键质量属性的智能检测和中药生产过程智能控制。

研究室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40余项。在相关领域发表研究论文累计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机构负责人:乔延江

联系人:王石峰

邮箱:wangshifeng@bucm.edu.cn

电话:010-64286391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阳光南大街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C座秘书处

网址:https://infopharm.bucm.edu.cn/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