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科研平台  >  科研基地

中药肝损伤与新药研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来源: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中药肝损伤与新药研发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于2014年7月批准成立,基地与凯斯西储大学等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以中药潜在肝毒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集中攻关和解决中药安全性评价领域内热点、难点问题。

基地聚焦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防控这一重大课题,在国内首次提出“潜在毒性中药”的概念,最早关注白鲜皮、补骨脂和淫羊藿等中药的潜在肝毒性,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针对中药潜在毒性原因的复杂性、毒性物质基础的难以确定性、毒性机制的不明确性以及中药药品评价缺乏研究支撑等难点,基地以临床真实世界为基础,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采取“源于临床-证于基础-回归临床-服务监管”研究思路,以中药复方痔血胶囊、单味药补骨脂的潜在肝毒性为范例,采用数学方法均匀设计指导的毒理学拆方以寻找产生毒性的药物因素,通过液质联用、高内涵筛选等技术研究其毒性物质基础,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探究其产生毒性的作用机理,较为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传统“无毒”中药(白鲜皮、补骨脂、淫羊藿)有毒的药物因素、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整体提升了相关中药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基地通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课题研究,构建了基于“数学方法-液质联用高内涵筛选-系统生物学”三级模式的中药毒性研究技术体系,从毒性药物因素、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三个层面构建系统的中药毒性研究平台,为中药药品评价、中药新药审评提供技术支撑,为中药标准制定提供依据。“中药潜在肝毒性范例研究”成果荣获2021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针对醇提取工艺对潜在肝毒性的影响,提示中药新药研发应关注现代工艺对中药安全性的影响,上述研究成果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采纳。


机构负责人:王停

联系人:涂灿

邮箱:fire_tu@126.com

电话:86-10-53911873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北京中医药大学良乡校区东院科研综合楼